乐动在线注册(中国)官方网站,注册登录

【地大故事之地质工作者雕像】我爱你质朴的灵魂

发表时间:2015-04-01     点击:次     编辑:

编者按:我校从1952年创建至今,已有63年的历史,地质工作者雕像等具有人文气息的雕像和建筑,伴随着地大成长的历史风雨,凝聚着地大人的精神和情感、智慧和价值,他们让地大变得独具色彩。

为了传承地大文化,增加学子对学校历史的了解,增强学子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本报决定新开“地大故事”专栏,讲述地大耐人寻味的故事。请跟随我们的讲述,回到地大的“那一年”,感受地大的历史文化吧。

(记者庞伟红 摄影周子豪)走进地大的校门,矗立在新图书馆门前的一尊地质工作者雕像很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他身穿工作服,肩背地质包,腰跨罗盘,手拿铁锤,头顶蓝天,足登巉岩,眼光深邃,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从他面前出发走向祖国各地,他是学校最具标志性的风景。很少有人知道,他在那里已经站立了近30年。走进他,你会想要知道,他是谁?又经历过怎样的历史变迁?

由于年代久远,想要找寻他的历史并不容易。记者翻阅了一堆老资料,在几本八十年代的校报中找寻到了一些蛛丝马迹,通过采访一些老人,记者还原了整个事情的原貌。

我校前身北京地质学院创建于1952年。1957年,学校第一届毕业生受到刘少奇亲切接见并给予了他们高度评价,刘少奇称他们是“和平时期的游击队员”,担负着寻找石油、钢铁等重要资源的建国重任。随后,1956届毕业生离校时共同筹资在北京校园物探楼前树立了一尊地质工作者石膏像,一届又一届毕业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艰苦创业,不负众望,共同谱写着地质事业的新篇章。不幸的是,这尊石膏像随着“文革”的到来而被毁于一旦。但生活中的地质工作者仍顽强奋战,继续塑造着自己的形象。

学校发展历经波折,经过北京地质学院、湖北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等多个历史时期,在老一辈地质人的不懈努力下,艰苦奋斗、求实进取、严格谦逊、团结活泼,到1987年,原北京地质学院在武汉、北京两地复苏,共有在校本、专科生4500多人,研究生760人,地质教育事业又有了新的发展。

“在我们这届之前,地质工作者是那样少;从我们开始,地质工作者遍布全国。我们在实习生活中树立了地质工作者形象,在这培养继承人的所在,也应由我们塑此形象,让他在一代代地质工作者的心中传下去”。1987年9月,在“乐动在线注册(中国)官方网站,注册登录”即将诞生之际,欧阳自远、殷鸿福、叶俊林、范永香、杨森楠等20名56届毕业生联名发出倡议,建议在武汉重建地质工作者雕像,传承地质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倡议书的这段文字道出了重建地质工作者雕像的初衷。

记者找到了当时的倡议者叶俊林、范永香、杨森楠等老人,“我们这一代人是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为祖国的地质事业付出了自己的一生。祖国山河遍布我们的足印,宝藏开发浸透着我们的血汗,地质工作者雕像凝聚着我们对地质事业深深的爱,厚厚的情”。他们回忆,倡议发出后得到了校友的踊跃捐赠,一封封信件情真意切,饱含了他们对母校的眷念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根据56届校友提供的原塑像照片,由武汉美术院设计施工,本着忠于原像、有所创新的精神,塑造出了新的地质工作者形象。新的雕像比原来略大,衬以底座,材质为不锈钢,树立于原三馆楼前的花坛中心(现在新图书馆楼前)。雕像历经近30年风雨,岿然不动。

每一届地大的学生都在猜测,这个雕像的原型是谁?是我们中国伟大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是学识渊博的池际尚院士?不,都不是,他是中国无数个普普通通地质工作者的汇聚,是他们质朴的灵魂的汇聚,是他们“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信念的汇聚。

“我热爱了地质一辈子,从事地质工作后,我爬遍了祖国的秀丽山河。因为热爱,所以从来没觉得辛苦。地质行业是一个充满机遇的行业,是一个极具创新性的行业,地大学子要继承老一辈地质人的志愿,不惧艰难,不怕困苦,为祖国寻找更丰富的矿藏。”这是老一辈地质人对后辈的期望。

站在这座雕像前,我瞻仰他,透过他,我仿佛看到地大60年的荣辱不衰,无论何时何地,他都站在那里,为每一位地质人指引方向。这是老一辈地质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热爱他,爱他朴素的外貌,更应爱他质朴的灵魂。

(转自地大之声)

最新动态